校园百问 | 云原生基础设施能否普及?
2023-06-12

校园数字化的高速发展,新理念、新技术、新架构不断出现,随着而来也会有很多新问题。
交流互通平台:科探校园百问又来啦,和大家一同探讨交流,解决新难题。
本期问题:云原生基础设施能否普及


从虚拟化到云原生


在过去的15年左右,硬件基础设施的虚拟化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市场接受,包括计算、存储资源的虚拟化,使得操作系统可以几乎不做改变地运行在虚拟化的硬件设施上,这个发展快速得到了几乎所有信息中心的接纳和掌握。时至今日,已经没有信息中心不采用虚拟化技术的了。
在过去5年左右,云计算领域的新一次提升,无疑是云原生标准的全球共识。在互联网以及数字化转型领域中,这个共识某种程度上比VM更具普遍性。全球几乎所有的云计算大厂,包括虚拟化时代的巨头VMware,都把Kubernetes开源体系作为云原生的核心标准。Kubernetes之于云计算,几乎可以类比为Linux之于服务器操作系统,成为事实上的“云操作系统标准”。


为什么在教育行业普及很慢?


然而,在教育数字化行业中,云原生的普及速度远远不及当年虚拟化的普及。虽然大家都在说容器、容器云,但真正的云原生环境的部署还很少,深入而完整的运用则更只在少部分高校中存在。
观察其原因,可能有两条:
1)效益体现不够直接
虚拟化时代,vm相对于物理机,其管理运维的便捷性显而易见,容易理解,所以快速得到地接纳。而云原生是对云环境下分布式应用提供更好的支持,通过全新的抽象概念,对操作系统的要素再进行虚拟化,其价值不是仅针对运维人员,而是需要应用开发者的深度理解和参与才能体现。
分布式应用本身的复杂性,以及应用的弹性、可靠性、编排能力等目标在开发者那里更能体会,使得很多数据中心运维者,无法体验到更大的云原生价值空间,往往觉得虚拟化平台已经够方便了。而学校的应用开发往往大部分又是交给供应商去做,因此,校方自己运维升级的动力又更小了一些。
2)技能要求高
虚拟化时代,操作系统运行在虚拟机上,几乎不需要做任何改变,运维技术几乎是同样的,特别是VMware等提供的虚拟化控制台,其概念体系和物理机几乎等同,因此理解和掌握的门槛相当低,自然普及非常快。
云原生时代,Kubernetes的掌握需要学习全新的概念和全新的运维技能,自然学习门槛高,普及速度慢了。特别是教育行业信息技术岗位的编制特点,造成的人员新陈代谢会更慢一些,受技术门槛的阻碍也就更大一些。


相比虚拟化,云原生的价值


事实上,相比虚拟化,云原生技术带来的价值超越是全方位的。
包括:
* 分布式弹性伸缩
* 自动化运维能力
* 微服务支撑能力
* 一体化安全能力
...
特别是对于应用的开发者和运维者,一旦适应了云原生,就不会愿意再退回去,大量的自动化监控、持续部署集成能力,以及未来可以引入的智能化诊断、修复、自动编排能力,开发者/运维者的效率提升相比原有的VM甚至是以10倍计的。
更何况,互联网时代下的应用环境几乎一定是分布式的,分布式应用的复杂技术要求,脱离云原生体系的支持,是非常艰难而不必要的。
因此,云原生的趋势是确定的,只是我们需要探索如何加速他的普惠。


如何让云原生惠及每一个数据中心


当年虚拟化的升级,要回答的主要问题是“虚拟化带来的管理便捷性,是否值得为此付出的性能降低?”
云原生的升级,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是“云原生对应用系统带来的长期价值,是否值得为此付出的学习代价?”
云原生的升级,决策考虑应该不仅仅是运维人员的反馈,更重要的是应用系统开发者的需要。数字化转型未来的价值体现,显然是在应用场景、业务场景,云原生是在为应用的繁荣做准备,而且目前的趋势看,这个几乎是新基建下软件基础设施的唯一方向。如同Linux生态,Kubernetes的全球生态规模在可预见的将来不可逆转,在信创领域也是同样一致的。

云原生平台几个利好


商业化的云原生平台,其操作便捷性已经大幅提升,相比直接用开源系统,已经让Kubernetes的入门门槛大幅度降低。
教育行业虽然案例还不多,但在其他行业已经有了足够的商业化规模验证。教育行业的特殊价格政策也使得采纳成本大幅降低。


如何深度使用云原生


应用供应商能否深度使用云原生,用出可见的效果,是推动云原生普惠的重要推动。科探对校园解决方案做了全面的云原生重构,从数字底座到应用场景,都充分利用了云原生架构的优势特性,并且已经在上百个高校做了多年的正式运行,在2022CNBPA应用现代化系列评选中获评最佳云原生行业解决方案。为云原生在校园的应用前景,做了扎实的验证。

 

获奖荣誉证书


科探联合云原生基金会的主流厂商,将推出一系列云原生技术的培训,面向所有高校信息中心的运维人员、开发人员,快速实现大家的新技能傍身,无论为校园应用数字化的未来,还是为信息化员工自身的技能发展提供立竿见影的支持。

欢迎大家联系科探,共同推动新一代校园数字化转型的扎实发展。